
最近成日聽人講起成都邊啲咩「新茶嫩茶工作室」,講到天花龍鳳。老實講,我初初聽到都有啲好奇,諗住係咪又有咩新奇刺激嘅嘢出現咗。
不過,接觸得耐咗,見識多咗,我就發現,好多時啲名堂背後,可能同你想像嘅完全係兩回事。就好似我舊年喺成都嘅一段經歷咁,都算係我嘅一個「工作室」實踐記錄,雖然結果有啲哭笑不得。
我嘅「嫩芽」計劃
嗰陣時,我雄心壯志,啱啱辭咗份悶到抽筋嘅工,諗住喺成都搞啲自己鍾意嘅嘢。我自問對傳統手作仔有啲心得,尤其係啲植物染布、手捏陶泥嗰啲,覺得啲「嫩芽」咁嘅手藝,應該會有人欣賞。
於是,我就搵咗個地方,喺一個比較靜嘅巷仔入面,買咗啲基本工具,佈置咗一番,諗住整個「清新脫俗」嘅手作體驗工作室。開頭仲印咗啲傳單,上面寫住「尋找城市中嘅慢活,體驗親手創造嘅喜悅」,諗住吸引啲文青過嚟。
點知,理想好豐滿,現實好骨感。

- 第一個星期,嚟嘅人寥寥可數,多數係隔籬鄰舍啲阿婆行過好奇望兩眼。
- 我嘗試喺啲本地生活平台上面推廣,結果啲查詢,十個有八個都問埋啲奇奇怪怪嘅問題,問我有冇「特別服務」,問我啲「嫩芽」係咪「好嫩」。我真係火都嚟!
- 我解釋話我度係正正經經搞手作嘅,對方一係就已讀不回,一係就話「,搞錯咗」。
堅持咗兩個月,每日對住啲顏料同泥巴,自己玩得不亦樂乎,但係荷包就越嚟越扁。我開始反思,係咪我嘅定位出咗問題?定係個名堂太容易令人誤會?
最後嘅「工作室」報告
最後,我嘅「嫩芽」計劃,喺第三個月尾就宣告「執笠」。啲工具材料,平平哋賣咗俾個同樣有夢想嘅後生仔。我學到嘅係,有時個名真係好緊要,尤其喺個資訊爆炸嘅年代,一個唔小心,你嘅「工作室」就會俾人定義成另一樣嘢。
家陣再聽到咩「新茶嫩茶工作室」,我都會心諗,希望佢哋真係搞緊正經嘢。至於我,段「實踐記錄」雖然失敗,但都算係體驗過,折騰過。或者,啲經歷先至係最「新」、最「嫩」嘅收穫,雖然有啲苦澀。
而家?我返咗去做個普通打工仔,起碼出糧準時,唔使再煩惱啲人問我啲「嫩芽」有幾嫩。有時諗返起嗰段日子,都覺得幾好笑,算係人生中一段特別嘅「採風」經歷,雖然「採」到嘅唔係咩靚茶,係一鼻子灰。
